高麗[王氏高麗]

高麗[王氏高麗]

高麗(公元918年~1392年),又稱高麗王朝、王氏高麗,是朝鮮封建王朝之一。新羅末年,新羅王族弓裔建立泰封國,918年泰封部將王建殺弓裔自立,建立高麗國,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基本統一朝鮮半島。高麗王朝自稱繼承高句麗,其英文名“Goryeo”源於高句麗的英文名“Goguryeo”,而韓國的英文名“Korea”是高麗英文名“Goryeo”的變形,佛教是高麗王朝的國教,其歷經16年時間雕刻成的高麗大藏經是世界瑰寶之一,高麗的青瓷製作手藝精湛。首都開京(今開城),1392年被朝鮮王朝取代。

基本信息

來由

高麗城牆高麗城牆
新羅在公元七世紀後半葉藉助唐朝的力量完成了朝鮮的統一,以確認其權威與地位。新羅採用唐的年號和服制,派王子或王室成員入唐擔任唐帝的宿衛以此來表明對唐的友好。每年新羅都要向唐派遣賀正使,並積極向唐派遣留學生,引進先進的制度和生產技術。總之新羅與唐的親密關係是其維護國內統治的不可或卻的手段。
但是隨著“安史之亂”以後唐的日益衰敗,新羅的統治同樣陷入了危機之中。首先是在朝廷內的爭權奪利:809年王叔金彥升舉兵殺哀莊王自立為王,史稱“憲德王”。836年,興德王沒,沒有留下子嗣。王的從弟金均貞及外甥金悌隆爭奪王位,結果均貞被殺,金悌隆即位,是為僖康王,以金均貞之子祐征為首的均貞派亡命於時任清海鎮大使的弓福處。838年,僖康王的上大等(官名)金明與侍中利弘舉兵,金明殺僖康王自立,是為閔哀王。同年12月,流亡的祐征借弓福(此公乃韓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張保皋)之力於清海鎮起兵直逼王都金州(今慶州),翌年閏正月殺閔哀王自立。是為神武王。如此種種,新羅朝廷的混亂局面一直持續到九世紀末。在中央的爭權奪利愈演愈烈之際,地方人民的反抗此起彼伏。816年新羅大荒,一百七十人渡海到大陸浙江企食;另有三百餘人到日本請求“歸化”。而廣大的走投無路的農民只好起義。九世紀二十年代以後,“草寇”、“群盜”四起,農民暴動,國家動盪為地方實力派的崛起創造了絕佳的條件,與此同時,中央的權利鬥爭中的各個集團又紛紛藉助各地方實力派的力量來加強本方的實力。“弓福之亂”就是地方實力人物企圖爭得外戚地位而干預國政的最具代性的事件。“弓福之亂”這一事件證明了:儘管以張保皋為代表的地方豪強勢力具有相當的力量,但是還不足與慶州的新羅朝廷分庭抗禮。那些身居高位的權貴雖然彼此之間爭鬥不已,但是一旦有人要觸及維繫他們地位的基石的骨品制度時,他們依然有足夠的力量來維持自己的地位。島民出身的張保皋試圖打破慶州貴族獨攬朝政的企圖最終失敗了,但是新羅的中央政權已經徹底衰朽,它再也無法阻止地方勢力的蓬勃發展了

歷史

高麗敬天寺石塔高麗敬天寺石塔

918年後高句麗國弓裔王的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推翻弓裔,定都於遷都至自己的家鄉松岳,並改稱為開京(即今朝鮮開城),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
高麗王朝成立後,採用了中土國家的皇室制度,直到1275年向元朝稱臣為止。這與後來朝鮮王朝採用比中國低一級的名稱的諸侯制度區別很大。例如:首都被稱為“皇都”; 首都的皇宮被稱為“皇城”; 國王的命令稱為“詔”; 國王的繼任人被稱為“太子”,而不是“王世子”或“元子”; 國王的母親被稱為“太后”,而不是朝鮮王朝的“大妃”。 官制與中原相同,尚書省、中書省、六部、樞密院等。
993年,高麗被遼國擊敗,被迫斷絕和北宋的關係,向遼國稱臣。此後為防入侵,高麗在北方修築了千里長城。1127年被迫臣服金國。1135年西京平壤發生“妙清之亂”,引發全國範圍內的農民暴動。 在抵禦契丹和女真期間,軍人勢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將鄭仲夫為首,發生兩次

高麗王朝疆域高麗王朝疆域

政變。政變軍人廢立國王,大殺貴族文官,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國王和王室貴族遷都江華島,高麗三別抄義軍抵抗蒙古和元朝軍隊至1273年。 1275年,元朝命令高麗更改官職爵號,尚書省和中書省改為僉議府,樞密院改為密直司,御史台改為檢察司,吏部和禮部改為典理司,刑部改為典法司,侍中改為中贊,平章事改為贊成事,朕改為孤,奏改為呈等等。同時廢止了高麗的廟號制度。之後的李氏朝鮮亦繼承了高麗向中原稱臣之後的官職及習慣。 1280年元朝為了進攻日本在高麗設定征東行省,干涉高麗國政。1281年隨著進攻日本失敗解散征東行省,1287年再設征東行省,這以後高麗王兼任征東行省達魯花赤,成為元朝屬國,1356年恭愍王時回復獨立。 1359年紅巾軍侵入高麗。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87年朱元璋要收復原東北元朝屬地,高麗國王仍然依附蒙古殘餘勢力北元,拒絕歸還,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反對出兵,發動政變,1392年在開城廢黜國王自立,改國號為朝鮮,高麗滅亡。

世系年表

王位 廟號 諡號 韓語 名諱 別名 統治時間 王陵
追封 國祖 元德大王 王景虎
追封 懿祖 景康大王 王帝建
追封 世祖 惠思仁平威武大王 王隆建 昌陵
1 太祖 應運光烈大定睿德章孝威穆仁勇神聖大王 태조 王建 918年-943年 年號天授 顯陵
追封 文元大王 王貞
2 惠宗 仁德明孝宣顯高平景憲義恭大王 혜종 王武 943年-945年 順陵
3 定宗 至德章敬正肅令仁簡敬莊元文明大王 정종 王堯 946年-949年 安陵
4 光宗 弘道宣烈平世肅憲懿孝康惠大成大王 광종 王昭 王仙 949年-975年 年號光德、峻豐 憲陵
5 景宗 至仁成穆明惠順熙靖孝恭懿獻和大王 경종 王胄 975年-981年 榮陵
追封 戴宗 睿聖和簡恭慎顯獻宣慶大王 王旭 泰陵
6 成宗 康威章憲光孝獻明襄定文懿大王 성종 王治 981年-997年 康陵
7 湣宗
穆宗
宣靈大王
孝思威惠克英靖恭宣讓大王
목종 王訟 997年-1009年 義陵
追封 安宗 憲景聖德孝懿大王 王郁 武陵
8 顯宗 大孝德威達思元文大王 현종 王詢 1010年-1031年 宣陵
9 德宗 宣孝剛明光莊敬康大王 덕종 王欽 1031年-1034年 肅陵
10 靖宗 弘孝安懿康獻英烈文敬容惠大王 정종 王亨 1035年-1046年 周陵
11 文宗 章聖剛正明戴仁孝大王 문종 王徽 1046年-1083年 景陵
12 順宗 英明靖憲宣惠大王 순종 王勛 王烋 1083年 成陵
13 宣宗 安成寬仁顯順思孝大王 선종 王運 王蒸
王祈
1083年-1094年 仁陵
14 獻宗 恭殤定比懷孝大王 헌종 王昱 1094年-1095年 隱陵
15 肅宗 文惠康正明孝大王 숙종 王顒 王熙 1095年-1105年 英陵
16 睿宗 明烈齊順文孝大王 예종 王俁 1105年-1122年 裕陵
17 仁宗 克安恭孝大王 인종 王楷 王構 1123年-1146年 年號天開 長陵
18 毅宗 剛果莊孝大王 의종 王晛 王徹 1146年-1170年 禧陵
19 明宗 皇明光孝大王 명종 王晧 王昕 1170年-1197年 智陵
20 神宗 敬恭靖孝大王 신종 王晫 王旼 1197年-1204年 陽陵
21 貞宗
熙宗
仁穆誠孝大王 희종 王韺 1204年-1211年 碩陵
22 康宗 浚哲文烈亶聰明憲貽謀穆清元孝大王 강종 王祦 王璹
王貞
1211年-1213年 厚陵
23 高宗 忠憲安孝大王 고종 王皞 1213年-1259年 洪陵
追封 英宗
24 元宗 忠敬順孝大王 원종 王倎 王禃 1260年-1274年 韶陵
25 中宗
(稱臣元)
忠烈景孝大王 충렬왕 王賰 王昛
王椹
1274年-1298年;
1298年-1308年
慶陵
26 憲宗 忠宣憲孝大王 충선왕 王璋 益知禮普花 1298年;
1308年-1313年
德陵
27 太宗 忠肅懿孝大王 충숙왕 王燾 阿剌訥忒失里 1313年-1330年;
1332年-1339年
毅陵
28 孝宗 忠惠獻孝大王
攄誠宣忠崇仁秉德恊恭寅亮大王
충혜왕 王禎 普塔失里 1330年-1332年;
1339年-1344年
永陵
29 繼宗 忠穆顯孝大王
恊誠輔理演德宣惠奉化保慶大王
충목왕 王昕 八思麻朵兒只 1344年-1348年 明陵
30 哀宗 忠定大王
守誠履正佐理翊順保義迪慶大王
충정왕 王蚳 迷思監朵兒只 1349年-1351年 聰陵
31 武宗 恭愍仁文義武勇智明烈敬孝大王 공민왕 王祺 顏帖木兒 1351年-1374年 玄陵
32 莊宗 前廢王
(禑大王)
우왕 王禑 辛禑 1374年-1388年
33 原宗 後廢王
(昌大王)
창왕 王昌 辛昌 1388年-1389年
34 純宗 恭讓大王 공양왕 王瑤 1389年-1392年 高陵

行政區劃

高麗佛教高麗佛教

太祖二十三年:置二京、六府、九節度、一百二十郡
成宗二年:置十二牧於楊、廣、黃、海、尙、晉、忠、淸、公、全、羅、升等十二州,設一百二十八州、四百九十一縣、七鎮:
京都開城府 領赤縣六、畿縣七(一雲一郡十二縣)
關內道 領楊廣黃海等二十九州八十二縣 (實六十四縣)
中原道 領忠淸等十三州四十二縣 (實二十五縣)
河南道 領公運等十一州三十四縣 (實四十六縣)
嶺南道 領尙州等十二州四十八縣 (實五十六縣)
嶺東道 領慶金等九州三十五縣(一雲四十八縣)(實四十一縣)
山南道 領晉陝等十州三十七縣 (實三十一縣)
江南道 領全瀛淳馬等九州四十三縣
海陽道 領光羅靜升貝潭朗等十四州六十二縣
朔方道 領春交和登溟等七州六十二縣
浿西道 以西京所屬郡縣為道,領十四州四縣七鎭
顯宗三年廢十二節度,改置五都護。
顯宗九年(公元1018年)改置三京、四都護、八牧、五十六知州郡事、二十八鎭將、二十縣令。
四京、八牧、十五府、一百二十九郡、三百三十四縣、二十九鎭,定為五道兩界:楊廣道、慶尚道、全羅道、交州道、西海道、東界、北界

政治經濟

高麗太祖王建高麗太祖王建

王建建國以後,實行獎勵農業的政策,限制殘酷剝削的高利貸,建立起國家賑恤制度,這有利於人民經過長期戰亂後的休養生息。王建還把1000多名奴婢恢復為“良民”,從而大大增強了國家權力的基礎。956年,高麗王朝又公布《奴婢按檢法》,使許多變成“奴婢”的農民恢複本來的“良民”身份。高麗王朝由於採取正確的政策,國家秩序逐漸走上正道,人民生活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因而鞏固了新的政權。
高麗王朝的政治、經濟等制度大部仿效我國的唐朝和宋朝,建立起中央集權制的國家機構。在官制方面,高麗初期中央機構設三省(內議、廣評、內奉)、六尚書(選官、兵官、民官、刑官、禮官、工官)、九寺等,後期設三省(內史門下省、尚書都省、三司省)、六部(吏、兵、戶、刑、禮、工部)、中樞院、御史台、國子監、大理寺、藝文館等。中央機關的長官由國王任命文官擔任,稱為“文班”。全國有常備軍15萬人左右,分為中央軍和地方軍兩部分:中央軍由二軍六衛組成,約5萬人,由大將軍、上將軍指揮;地方軍隊由各道節度使統轄。武職官員稱為“武班”,與“文班”合稱“兩班”。在地方機構設定方面,983年全國分為楊州、海州、慶州、廣州、忠州、清州、公州、全州、尚州、晉州、昇州、黃州等十二牧,下設州、府、郡、縣、驛、館等;995年又把全國改為關內、中原、河南、江南、嶺南、嶺東、山海、海陽、朔方、浿西等十個道、道下面設128個州、449個縣和7個鎮。在土地制方面,高麗在976年實行的田柴科制度,大體同唐朝的班田制相仿。但唐制維持土地國有原則,高麗卻承認私田,將文武官員和士兵分為若干品級,按品授田。

北上擴張

高麗十道圖(982年設)918年王建創立高麗政權後,積極北上擴張領土。為此與遼國發生矛盾、糾紛,甚至演化成衝突(參見“遼國高麗戰爭”)。如果說在對待高麗國內豪族的問題上,王建採取了懷柔和推恩的策略,那么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王建在朝鮮半島北部採取積極北進的戰略,大肆拓展領土。有遼一代,高麗已將領土北界,由前朝新羅時的大同江向北擴張至清川江中上游至鴨綠江下游一帶,疆域大大超過了新羅。
926年遼國滅渤海國。928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將渤海遺民(東丹國民) 大量內遷遼東,一時間廣袤的渤海故地變得地廣人稀。西移朝鮮半島的渤海遺民,削弱了遼國在這裡的力量,遼國對原渤海地區特別是對朝鮮半島北部女真地區控制減弱。高麗乘機對這裡的渤海人和原渤海統治下的女真人等進行招誘、驅討,不斷擴張勢力。高麗開始出兵與遼朝控制下的女真人展開對朝鮮半島北部地區的爭奪。
922年高麗修茸古都平壤,移民,置官設署,以西京相稱,並以西京為基地繼續向北擴展。高麗以平壤作為開拓西北領土的根據地和軍事、政治中心,將現在的黃海南北道一帶人民遷到平壤,定平壤為“大都護府”、“西京”。在王建經略北境的全盤戰略里,平壤的重要地位是值得一提的。自公元668年被唐軍攻破以後,平壤逐漸荒廢,王建以防禦女真侵擾為由將平壤升格為西京,派遣從弟王式廉為長官駐守。在高麗王朝的早期,西京平壤的長官擁有很大的權力,他只需要對國王本人負責,其部下官員的任免完全由長官自己決定。
高麗大藏經高麗大藏經

高麗一面積極經營西京,一面於清川江以北築德川、長青、安朔等城,將高麗與遼國之邊界由大同江推至清川江;同時積極討伐居住於鴨綠江沿岸的女真人,蠶食女真故地。為了防備遼國,高麗建立光軍司,編成光軍三十萬。
與此同時,王建採取了移民實邊的策略,將大量的人口從半島的南部遷往北部。王建的這些措施增強了高麗北部的邊防力量,大大拓展了國土面積。王建經略北邊的步伐一刻也未停止,到他統治的末期,高麗的北境已經遠及今鹹境南道的永興和清川江的南岸,疆域大大超過了新羅。
到930年,高麗王朝修建了通德鎮(今平安南道平原郡)、興德鎮(今平安南道殷山郡)、永清鎮(今永柔)、朝陽鎮(今平安南道价川)、安北府(今平安南道安州)等城塞,西北方領土擴張到現在的清川江一帶。
此後,高麗又修築了安朔鎮(今平安北道雲山郡)、朔寧鎮(今平安北道泰川)、清塞鎮(今慈江道熙川)、平虜鎮(今平安北道寧邊)等城鎮。
993年遼國第一次征伐高麗後,高麗向遼稱臣納貢並與宋斷交,遼則賜高麗“鴨綠江東數百里”。高麗率兵驅逐女真,修建了興化(今平安北道義州西南) 、鐵州(今平安北道鐵山) 、通州(今平安北道宣川西北東林) 、龍州(今平安北道龍川) 、龜州(今平安北道龜城) 、郭州(今平安北道郭山) 六城。1007年高麗疆域已擴展到鴨綠江一帶。
從1033年到1044年,高麗在今朝鮮半島鹹興以南、永興以北之間修築長城,抵都連浦,並築定州(今朝鮮鹹鏡南道定平)、宣德、元興三關。此後,遼與高麗東北部就以這一線長城和三關為界。
1104年和1107年,高麗兩次舉兵入侵遼國女真所屬的曷懶甸(今朝鮮鹹興一帶)並強築九城,女真擊敗高麗並收復曷懶甸(參見“曷懶甸之戰”)。
1130年,高麗乘遼金政權更替之際,占領鴨綠江東岸的遼朝重鎮保州(今朝鮮平安北道義州)。
1258年,蒙古於高麗和州(今朝鮮永興)設定雙城總管府,管轄原高麗東北部地區。雙城總管府隸屬於元朝遼陽行省的開原路,存在近百年。
1269年高麗林衍廢立事件中,崔坦殺西京守將納城降元。1270年正月,忽必烈將高麗西京改為東寧府(後升東寧路),劃歸元朝遼陽行省。1289年,高麗上書忽必烈請求歸還西京,忽必烈同意所奏。
1273年,元軍攻占耽羅(濟州島)平定三別抄軍後,在耽羅島設立直屬機構(耽羅軍民總管府)進行管理,並屯兵駐守。1294年,元成宗新即位,高麗乘機上書要求收回耽羅島,元成宗大方地表示這是小事一樁,於是耽羅回歸高麗。
元末明初,高麗抓住元明更替這一有利時機,積極推行北上擴張政策,將其東北邊界迅元末高麗疆域(1356年)速向北推進。
1356年,高麗命樞密院副使柳仁雨為東北面兵馬使,率軍進攻元朝雙城總管府。雙城總管趙小生、千戶卓都卿逃走。高麗攻占“和、登、定、長、預、高、文、宜及宣德、寧仁、輝德、靜邊等鎮。”至此,1258年後歸屬元朝的高麗朔方道部分土地被高麗收復。
之後,高麗又繼續北進,相繼攻占了曷懶甸之戰時設立的鹹州,即元之合蘭府(今鹹鏡南道鹹興)直至三散(今鹹鏡南道北青)的大片土地,勢力達至伊板嶺(即朝鮮摩天嶺)。1362年元將納哈出率軍攻打三散、忽面等地,逼近鹹興。高麗派東北面將領李成桂迎戰,納哈出兵敗北撤。鹹州至三散地區並非屬於高麗。高麗在向元朝呈文中聲稱:不僅雙城,而且三散等地也是高麗“舊疆”,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雙城一帶確係高麗故土,而鹹州以北地區自渤海時期起,則先後屬於渤海、遼、金、元管轄,既不是新羅,更不是高麗王朝的“舊疆”。
此後,高麗逐漸向伊板嶺推進,並越過伊板嶺,向海洋(今鹹鏡北道吉州)一帶擴展勢力。
1382年,明朝命故元降將胡拔都深入到東女真地區,招撫當地的女真人等。翌年八月,胡拔都又率部進抵端州,女真首領金同不花降附,高麗命李成桂率兵出擊,雙方戰於吉州平,明軍敗退。1384年明廷又派女真千戶白把把山率70餘騎至北青州,這是明準備接管故元合蘭府轄區的又一次試探,但由於兵力單薄,為高麗軍擊退。
1388年明朝準備在元雙城總管府地區立鐵嶺衛的舉動,促進了高麗加快向東北面發展的步伐。高麗君臣表面上對明朝“事大以誠”,實際上力圖進一步向女真地區擴展勢力。
1390年,高麗越過伊板嶺(摩天嶺)于海洋設吉州萬戶府。翌年七月,派李必等“齎榜文招諭東女真地面諸部落”。
由於高麗大力向北擴張,到1392年李成桂代高麗即王位後,元朝合蘭府轄區內的女真人,已大都附於朝鮮。如哈蘭(今鹹鏡南道鹹興)都達魯花赤奚灘訶郎哈,三散(今鹹鏡南道北青)猛安古論豆蘭帖木兒,海洋(今鹹鏡北道吉州)猛安括兒牙火失帖木兒,甲州(今兩江道甲山)猛安雲剛括,洪肯(今鹹鏡南道洪原)猛安括兒牙兀難,禿魯兀 (今鹹鏡南道端川)猛安夾溫不花,斡合(今鹹鏡北道鏡城)猛安奚灘薛列,阿沙(利城)猛家朱胡引答忽等部,均受招撫。
《李朝實錄》在頌揚李成桂開拓東北面的功業時說:“自孔州迤北至於甲山,設邑置鎮,以治民事,以練士卒”,“延袤千里,皆入版籍,以豆滿江為界。”

戰爭介紹

遼國高麗戰爭

蒙古入侵高麗蒙古入侵高麗

遼國於926年滅亡渤海國後,高麗太祖王建對渤海故土被契丹所占不滿,吸納渤海遺民並積極向北擴張,將統治範圍擴大到鴨綠江下游東岸。為了防止高麗與宋的聯合抗遼,942年,契丹送給高麗50匹駱駝,但遭王建拒絕。契丹來使被放逐到孤島,所送駱駝也都被餓死。以後的高麗國王都對契丹採取敵對的政策。10世紀末至11世紀初,為爭奪鴨綠江以東的渤海國故地,高麗同契丹進行了3次較大規模的戰爭。993年,80萬契丹大軍越過鴨綠江進攻高麗,高麗戰敗並請罪求和。高麗向遼稱臣納貢並與宋斷交,遼則賜高麗鴨綠江以東女真故地。1009年高麗發生政變,西京留守康肇殺死穆宗,擁立顯宗為王。契丹趁機以為穆宗報仇為由,發動40萬大軍再次進攻高麗。康肇率軍奮力抵抗,但最終不敵契丹而戰死沙場。顯宗逃離皇城,遼軍入開城後,遭到高麗偷襲。由於戰線拉得太長擔心高麗反撲,遼撤退。1018年,契丹派10萬大軍捲土重來。但不敵高麗軍隊,遼軍慘敗。1019年遼軍再次進攻,高麗求和但並未放棄鴨綠江以東女真故地。
高麗博物館高麗博物館

武人政權
高麗敬天寺石塔在抵禦契丹和女真期間,軍人勢力大增。1170年,鄭仲夫、李義方和李高等幾位高麗武臣因不滿高麗毅宗和文臣對武官的欺壓發動政變,政變軍人大殺貴族文官,流放毅宗和太子,建立高麗明宗傀儡政權,史稱“庚寅之亂”。鄭仲夫通過“都房”控制高麗君主,開始了武人政權的對高麗的統治時期。1179年,高麗年輕的將軍慶大升奪得大權。他本想整治腐敗,恢復高麗君主的權力,但卻在1183年病故。他的部下李義旼奪得大權。李義旼腐敗而殘暴,1197年被相對傳統派的崔忠獻暗殺。兩亂以後,武臣當權,但武臣間內斗不斷,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崔忠獻奪得大權後,將明宗退位,選神宗為王。在之後的61年,高麗便由崔氏政權統治,高麗君主只是一個傀儡而已。1204年,神宗病故後。崔忠獻又連續更換了兩任高麗君主,直到1213年,找到了聽話的高宗。在崔忠獻之後,崔氏政權先後由其後裔掌權。崔忠獻至其曾孫崔瑀四代挾王掌政,至1258年,崔瑀被殺,權力方回國王。
高麗蒙古戰爭
從1231年至1273年,元朝(蒙古)先後九次征伐高麗,最終高麗投降,成為元朝的征東行省。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國王和王室貴族遷都江華島。其後蒙古數征高麗,進行擄掠,但仍對江華島沒有辦法。高麗內部對蒙古的入侵存在兩派,文派反對與蒙古交戰,而以崔氏家族為首的武派則堅持繼續抗蒙。1258年崔氏政權跨台後,高麗向蒙古投降,成為蒙古藩屬國。不服投降蒙古的三別抄發動抗蒙古戰爭,1273年元軍占領濟州島,結束抗蒙古戰爭。1280年高麗成為元朝征東行省。高麗君主從忠烈王開始娶蒙古公主為妻,高麗君主繼承人按照約定,必須在元朝首都大都以蒙古人的方式長大成人後,方可回高麗。
滅亡
1388年,高麗禑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反對出兵,發動政變,1392年在開城廢黜國王自立,改國號為朝鮮,高麗滅亡。

文化、宗教與貿易

高麗王朝同建於960年的我國北宋王朝有著密切的友好關係。高麗與北宋通過兩國使臣、留學生僧侶、商人等人士往來,增進了相互了解和友誼,促進了兩國關係的發展和社會進步。

高麗王朝崇尚佛教,把它定為“國教”,加以提倡。王建就信奉佛教,廣建寺塔,建國那年起就扶植崇拜菩薩的“燃燈會”和祭祀山神、水神等土俗神的“八關會”。光宗時更建立了一系列的崇佛制度,從名僧中選拔國師、王師,聘為王宮顧問;在太學中增設僧科,對僧侶進行考試,授以法階。高麗王朝為了使佛教興旺,向北宋請佛經,派僧侶入宋求法,歡迎宋僧來高麗傳法,並雕刻了大量佛經。從公元1236年起,用16年時間雕刻成的高麗八萬大藏經流傳至今,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瑰寶之一。

高麗香爐高麗香爐

高麗雖崇信佛教,但對儒學也相當重視。王建開國之初,於公元930年創建學院,講授儒學經典。958年實行科舉制度,其考試科目內容就是詩、賦、頌、時務策等儒學經典。992年又設高麗最高學府國子監,招收貴族子弟,進行儒學教育。1084年規定進士三年一試,考試內容主要是《禮記》《周禮》《儀禮》三禮和《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三傳。其後,因遼入侵,官學漸衰,私學興起。私學講授內容仍是《周易》《尚書》《毛詩》儒學經典。
從10世紀後半期到12世紀,高麗王朝由於全面建立起封建制度,克服了9世紀以後的社會混亂狀況,大大加強了國力,發展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
高麗王朝制定了鼓勵開墾公、私荒田的徵稅率,開墾了許多荒地,還發展了養蠶業。11世紀前半期,國家在全國蓋了12個官倉,用100多艘大船運糧。家庭手工業、民間專業手工業和國家手工業都得到了發展。著名的高麗瓷器和各種精緻的高麗綢緞、麻布、金銀工藝品和文房四寶就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隨著生產的發展,國內貿易也很興隆。首都開京(今日的開城)有許多大商店和市場,地方城市也有商品集市。根據商業的需要,1040年國家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了尺、斗、秤等度量衡器,12世紀初又鑄造了“海東通寶”、“海東重寶”、“三韓通寶”等金屬貨幣,進行流通。
對外貿易也有很大發展。開城附近的禮成江成為國際商船雲集的地方。高麗王朝同在中國北方建立起強大封建政權的遼(契丹)、金(女真)、元(蒙古)雖有過衝突和戰爭,但在更長的時間裡是進行相互來往和貿易。1038年高麗使臣帶著金吸瓶、紵布、高麗紙、墨、龍鬚席等物品去遼國;1063年,遼國送來《大藏經》;1088年遼國使臣帶著23輛車、3匹馬、2000隻羊來到高麗。
高麗和北宋的貿易往來尤為密切,其航路有南、北兩條。北路由山東半島的登州(今蓬萊)或密州(今諸城)出發,橫渡黃海,到朝鮮半島大同江口的椒島,繼續南行,到高麗京都開京附近的禮成江口。南路由明州(今浙江寧波)、泉州、杭州乃至廣州到高麗。兩國交易的物品有綾羅綢緞、金銀器皿、瓷器、藥材、書籍、文具乃至摺扇等,不僅品種多,而且數量大。如公元1078年宋朝使臣安燾帶給高麗的禮品達60多種,其中有國王龍袍二套、金花銀器2000兩、雜色川錦100疋、龍鳳茶10斤、杏仁煮法酒10瓶等物品。公元1080年高麗使節柳洪赴北宋,攜帶有御衣二套、金花瓶器2000兩、色羅100疋、人參1000斤、松子2200斤等30多種禮品。北宋民間商人前往高麗從事貿易活動的有100多批、3000餘人。宋商運往高麗的商品中,還有香藥、沉香、犀角、象牙等從西南亞轉運來的產品。高麗特產更受中國歡迎。北宋著名詩人蘇東坡說:“高麗白松扇,展之廣尺余,合之只兩指。”宋使徐競說:“白摺扇……藏於懷袖之間,其用甚便。”
高麗時期文化藝術十分發達。公元1077年燃燈會上,550名歌舞者演唱歌謠和表演“四字舞”。當時曾編制過《十精歷》《七曜歷》《太一歷》等曆書,出版了《禮記正義》70卷、《毛詩正義》40卷以及《本草括要》等醫書和《三國史記》等史書。高麗文化藝術尤其突出地表現在印刷技術和陶瓷工藝上。高麗早在12世紀末就發明了金屬活字,把它用於印刷業,比歐洲首次使用鉛字早200多年。高麗瓷器享譽海內外,其中以青瓷最為著名。高麗青瓷色澤幽雅柔和,圖案美麗和諧,花紋獨特大方,形狀多樣奇巧。古代工匠們在淺藍翡翠底色上用鑲嵌法燒制出河邊戲水鴛鴦、蘆葦叢中的大雁、彩雲、仙鶴、花卉、蝴蝶等圖案,式樣有龍頭形筆筒,鴿子、水鴨形的硯滴,麒麟、荷花形的香爐,石榴、春筍、葫蘆、甜瓜形的水壺、花瓶、酒壺、瓷枕、瓷盒等。這些珍貴的工藝品充分顯示出高麗人民的創造智慧和工藝技巧。

元朝對高麗的影響

993年,高麗被遼國擊敗,被迫斷絕和北宋的關係,向遼國稱臣。此後為防入侵,高麗在北方修築了千里長城。1127年被迫臣服金國。1135年西京平壤發生“妙清之亂”,引發全國範圍內的農民暴動。
高麗戰艦高麗戰艦

蒙古征服高麗後,1259年,高宗派遣太子,即後來的元宗,向蒙古請和。1275年,元宗還都開京,高麗完全依附蒙古,元朝命令高麗更改官職爵號,尚書省和中書省改為僉議府,樞密院改為密直司,御史台改為檢察司,吏部和禮部改為典理司,刑部改為典法司,侍中改為中贊,平章事改為贊成事,朕改為孤,奏改為呈等等。同時廢止了高麗的廟號制度。之後的李氏朝鮮亦繼承了高麗向中原稱臣之後的官職及習慣。
1280年,元朝為了進攻日本在高麗設定征東行省,干涉高麗國政。1281年隨著進攻日本失敗解散征東行省,1287年再設征東行省,這以後高麗王兼任征東行省達魯花赤,成為元朝屬國,1356年恭愍王時恢復獨立。
1359年,紅巾軍侵入高麗。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87年,朱元璋要收復原東北元朝屬地,高麗國王仍然依附蒙古殘餘勢力北元,拒絕歸還,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反對出兵,發動政變,1392年在開城廢黜國王自立,改國號為朝鮮,高麗滅亡。
中國與朝鮮陸地相接,海上交通近捷便利,自古以來交往頻繁,關係十分密切。在長期交往中,我國政治、經濟以及包括風俗習慣在內的文化,對朝鮮發生巨大影響。同樣,朝鮮人民的優秀文化成果也為我國所吸收。我國對朝鮮的影響,往往隨著古代王朝的更迭,呈現出時代特色。元代,蒙古族占居統治地位,因而蒙古族的習俗對當時的高麗王朝(918年建立,1392年為李氏朝鮮取代)影響很大。
自1231年起,蒙古連年對高麗用兵。尤其是定宗、憲宗時(1246—1259),“凡四命將征之,凡拔其城十有四”。不過,蒙軍遭到了高麗軍民的頑強抗擊,多次損兵折將。但是,連年戰爭使高麗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破壞,大批士兵戰死,眾多百姓被殺,還有數以十萬計的人口被擄走。在蒙古一時無法將高麗滅掉,高麗也已很難再將戰爭打下去的情況下,憲宗九年(1259),高麗高宗被迫派世子(即太子)王倎(後改名禃)奉表如元,雙方議和。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後,在其給高麗的詔書中宣布:“完爾舊疆,安爾田疇,保爾家室”,也就是說承認了高麗的獨立。但是,高麗對元要盡“納質、助軍、輸糧、設驛、供戶數籍”等義務,實際是處於藩邦地位。
元世祖初年,對高麗有過“衣冠從本國之俗”,“風俗一依舊制,不須更改”的承諾。可是議和之後,兩國關係日益密切,使臣來往頻繁。而且,從王倎,即高麗元宗起,幾乎每任高麗國王都要派世子赴元入侍、宿衛。一些世子往往在元為質、宿衛數年。自忠烈王開始,高麗又先後有五位國王與元皇室聯姻,尚蒙古公主,成為元王朝的駙馬。他們經常帶大批隨從入元朝覲,在元滯留短則數月,多則經年乃至數年。元朝在高麗派有達魯花赤(監臨官),一個時期還派駐過軍隊。蒙古公主入高麗時,也帶去大批怯憐口,即公主的私屬人戶。由於高麗統治者和蒙古王公貴族接觸頻繁,關係密切,甚至長期在元居住,逐漸染蒙古之風。因此,有元一代蒙古習俗對高麗統治集團,進而對平民百姓產生很大影響。
這一影響首先表現在髮式和衣冠上。高麗忠烈王王昛,在中統二年(1261)曾以世子身份入元祝賀忽必烈擊敗與其爭奪汗位的弟弟阿里不哥,以後又數次入元朝覲。至元八年(1271),王昛入元為禿魯花,也就是質子。王昛入質不久,就改留蒙古髮式。本來高麗和我國漢族人一樣,一向留全發。蒙古族則和我國北方的鮮卑、契丹、女真等族 相似,有髡髮習俗。所謂髡髮,並不象我國古代的髡刑那樣把頭髮全部剃光,而是剃去一部分,保留一部分,各族的剃法不同。《高麗史·忠烈王世家》記載蒙古男子髮式的剃法是,“剃頂至額,方其形而留髮其中”,蒙語把這種髮型叫“怯仇兒”,但說的不很具體。宋人盂珙在其所撰的《蒙韃備錄》中,對其剃法描述得比較形象。他說,蒙古族“上自成吉思〔汗〕,下及國人〔指蒙古族百姓〕皆剃婆焦,如中國〔指漢族〕小兒留三搭頭,在囟門者稍長則剪之,在兩下者總小角,垂於肩上”。十三世紀中葉出使蒙古的基督教修士魯不魯乞,在其《東遊記》中對蒙古男子髮式作了更為形象的描述。“男人們在頭頂上把頭髮剃光一方塊,並從這個方塊前面的左右兩角繼續往下剃,經過頭部兩側,直至鬢角。他們也把兩側鬢角和頸後(剃至頸窩頂部)的頭髮剃光。此外,並把前額直至前額骨頂部的頭髮剃光,在前額骨那裡,留一簇頭髮,下垂直至眉毛。頭部兩側和後面,他們留著頭髮,把這些頭髮在頭的周圍編成辮子,下垂至耳”。上述文獻中的描述,與傳世元代畫卷及近年發掘元墓中的壁畫、陶俑等蒙古男子髮式基本一致。王昛入質時“開剃”,留的就是這種髮型。《東遊記》中說,婦女結婚後也把頭頂當中至前額的頭髮剃光。但內蒙赤峰元墓蒙古女墓主的畫像卻不是剃光。抑或蒙古已婚婦女和契丹婦女一樣,只把前額邊緣頭髮剃去一小部分,上面的頭髮垂下來,因而從畫面上看不出來。
至元十一年五月,王昛在元尚世祖女忽都魯揭里迷失公主(後追封齊國大長公主)。六月,其父元宗王倎病故,王昛回國繼承王位,是為忠烈王。同年十月忽都魯揭里迷失公主赴高麗,前往迎接的大將軍朴球等已模仿國王“開剃”。十二月,高麗大臣宋松禮、鄭子璵等率先“開剃”,其餘臣僚遂紛紛效仿。其實,早在高麗元宗時就有人勸國王“效元改形易服”。元宗回答說,我不忍心一下子改變祖宗家風,我死後你們怎么辦都可以。果然,到忠烈王四年(1278)時,高麗已是“自宰相至下僚無不開剃,唯禁內學館不剃”。時隔不久,學生也一律剃髮,改留蒙古髮式了。

王氏高麗與高氏高句麗的區別

王氏高麗立國於高句麗滅亡250年之後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鮮半島的另一個政權新羅,翌年又滅亡了後百濟國,統一了半島中南部大部地區。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並在1393年以“朝鮮、和寧等國號奏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為朝鮮王,王氏高麗遂改號朝鮮,學界一般稱之為李氏朝鮮或簡稱李朝。此即我國明清時期的朝鮮國。
歷史上,曾出現過兩個名為高麗的政權。一是立國於公元前37年,在我國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境內出現的名為“高句麗”的地方政權,我國史書也稱之為“高麗”。另一個立國於公元918年,在朝鮮半島,也名為“高麗”。為將其區分,學界一般以“高氏高麗 ”稱呼前者,因為其統治者姓高;以“王氏高麗”稱呼後者,因為其統治者姓王。因為兩個政權都名為高麗,後人或以為二者有前後相繼的關係,或將其混為一體,致使人們對高句麗歷史的認識產生極度混亂,而實際上二者是兩個性質截然不同的政權,主要體現在:

高麗高麗

一、兩個政權立國時間懸殊,歷史發展歸屬不同

高氏高麗建國於公元前37年,最初為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管轄,後逐漸強盛,但並未斷絕和中央王朝的臣屬關係,進入隋唐時期後,因其不遵從隋唐兩朝詔令,不斷擴張,並阻塞朝鮮半島其他政權入貢中原王朝的道路,結果導致隋唐兩朝的征討。公元668年,高氏高麗終於為唐朝統一。高氏高麗的轄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東都護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轄,幾十年後有一些轄境為我國歷史上另一個地方政權渤海占據,一些劃歸興起於朝鮮半島南部的政權新羅,一些仍由安東都護府管轄;高句麗族則絕大部分被唐朝遷徙到中國內地,後和漢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圍各族之中,其王族後也絕嗣,立國7個世紀之久的高氏高麗最終消失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而王氏高麗立國於高氏高麗滅亡250多年後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朝鮮半島的另一個政權新羅,翌年又滅後百濟國,統一了半島中南部大部地區。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並在1393年以“朝鮮和寧等號奏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為朝鮮王,王氏高麗遂改號朝鮮,學界一般稱之為李氏朝鮮或簡稱李朝,此即我國明清時期的朝鮮國,其疆土發展為現在的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和韓國,人民發展為現在的朝鮮族和韓族。
二、統轄區域不同
高氏高麗初立國於我國境內的鴨綠江支流渾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區,後擴展到鴨綠江以東以南地區和圖們江附近,統治中心最初在今遼寧桓仁縣,後遷至今吉林集安,公元427年遷至平壤。高氏高麗在我國南北朝時期達到極盛,最強盛時期的疆域四至大致是:東至日本海,西以遼河為界,北達今吉林省琿春市一帶,南到北漢江以北。據《高麗史·地理志》載,王氏高麗在建國110年後的疆域最北在今大同江以北龍興江一線,其北是我國歷史上的地方政權渤海國的轄境,渤海滅亡後是我國的邊疆民族女真人的活動地域。也就是說,王氏高麗的轄境基本上是繼承了新羅的疆域,其北部地區雖然有一部分與高氏高麗的轄境重合,但在高氏高麗滅亡初期即已經歸新羅所有。由此看,王氏高麗統轄的區域並非高氏高麗的舊地,早期在今平壤以南,一在南一在北,王氏高麗占據平壤以北是後來的事情,全部占有半島鴨綠江以東和圖們江以南地區則是14世紀末葉,但此時王氏高麗已經為李朝取代,因而在統治區域上兩個高麗也難以構成繼承關係。
三、轄境內民族構成不同
高氏高麗轄境內的人民以高句麗族為主。高句麗族的族源是我國上古時期古老民族穢貊人東遷後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東穢等,後又融合了衛氏朝鮮遺民的後裔、漢人、鮮卑人等。這些來自於不同民族的成員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漸融合一體,史書和學界一般以高句麗族稱之。王氏高麗轄境內的人民以新羅人為主。王氏高麗本即是新羅國民所建政權,兼併新羅和後百濟之後,新羅人和百濟人成為了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新羅人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地區的辰韓和弁韓人,高氏高麗滅亡後雖然有一部分高句麗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羅人的主源。百濟則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馬韓人。也就是說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以來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人為主,大量的史書記載也表明王氏高麗人和我國古人是把王氏高麗看作“三韓氏舊”的。這些源於半島南部的民族成員,在王氏高麗數百年的歷史發展中逐漸融合為一族,史書和學界一般稱之為高麗族。王氏高麗為李氏朝鮮取代後,朝鮮也因此取代高麗,成為其族稱,並沿用至今。
四、王氏高麗非高氏高麗後裔王氏高麗的王族也並非是高氏高麗的後裔。
關於王氏高麗建國者王建的族屬,《高麗史》的作者認為“高麗之先,史闕未詳”,但據我國學者考證,王建極有可能是西漢樂浪郡漢人的後裔,因為王氏是當時樂浪郡的望族,且人戶很多。王建在臨死時親授的《十訓要》中不僅未言自己是高氏高麗的後裔,而是說自己出身平民,並稱“賴三韓山川陰佑”,統一了馬韓、辰韓和弁韓“三韓”,其後代也多以擁有“三韓”自居。以常理推之,如果王建是高氏高麗後裔,出於統治的需要,定當會大肆宣傳,也可證王氏不是高氏的後裔。
總之,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王氏高麗都難以和高氏高麗構成繼承關係。
1. 高句麗民族是古代東北地區夫餘人所建立的。其領土主要部分處於漢朝的遼東、玄菟、樂浪、帶方四郡。公元前37年,夫餘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麗縣轄區內建立政權,國都為紇升骨。
2. 高句麗歷史上,對中國時叛時附。高句麗帝國的擴張大致上始於大武神王高無恤時代,也就是王莽竄漢時代。王莽貶高句麗為下句麗,從此引發了戰火。高句麗連戰得手,擊敗新莽政權,占有樂浪。併吞並了周圍的小國,勢力進入朝鮮半島。後光武帝劉秀擊敗高句麗,收復樂浪,以朝鮮半島上清川江為界,以北歸東漢,以南歸高句麗。後來,高句麗趁五胡亂華時期大舉入侵,名義上尊奉北方政權,但暗中掠奪土地,到南北朝末,不僅占有了遼東四郡,而且征服了朝鮮半島上的新羅、百濟政權,迫使其臣服。
3. 隋統一後,為收復遼東四郡地方,發動了對高句麗的戰爭,隋煬帝失敗引發國內的叛亂。隋亡後,唐王朝仍然不忘收復四郡,終於在公元668年滅亡高句麗,高句麗人大部分被唐軍俘虜後帶入內地,分布在河北山東地區,一部分逃入百濟,新羅。百濟,據說是高句麗貴族所建立的國家,後來唐也滅亡了位於朝鮮半島的百濟。
4. 在高句麗滅亡後250年,新羅人的大將王建弒主自立,建立了王氏高麗政權。之所以叫高麗,是新羅曾經臣服於高句麗,自居為高句麗繼承者。但是,新羅人是朝鮮半島上的三韓人(馬韓、弁韓、辰韓)的後裔,與夫餘人的高句麗沒有血緣關係,有高句麗人融入其中,不等於就是高句麗人。王氏高麗為李氏高麗取代,李氏高麗臣服於中國,自稱“中國孝子”(朝鮮《宣祖本紀》37),明清都是如此,直到1910年日韓合併,李氏高麗滅亡。李氏高麗是南北韓的前身。無論王氏高麗還是李氏高麗,領土都不出朝鮮半島。
5. 朝鮮人自己以前也不認為是高句麗後裔。建立王氏高麗的王建在臨終前的“十訓錄”中稱自己建國“賴三韓山川庇佑”,可見自認為是三韓後裔,不是高句麗人。在文化傳承上,王氏高麗直到今日朝鮮族繼承了高句麗很多,但日本繼承中國文化也很多,不能說中國歷史就是日本歷史。
6. 人們之所以將王氏高麗錯誤地看作是高句麗的繼承者,和我國的史書記載有一定關係。我國古代將高句麗簡稱為高麗。高句麗又稱為“高氏高麗”。宋代以前,史書對高句麗的歷史定位是準確的,由於戰亂導致的文獻失散及王氏高麗的誤導等原因,到了宋代之後史書的記載開始出現了混亂,乃至明顯的錯誤。
《舊五代史》《新五代史》是最早將高氏高麗寫入王氏高麗傳的,《宋史》則是“王建承高氏之位 ”一語的始作俑者。這三部史書的記載直接影響到了以後的幾部史書。《明史》則較前幾史有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為對明王朝冊封李成桂為朝鮮國王有一個合理的解釋,不僅承襲了上述錯誤,而且為李氏朝鮮政權的沿革作出了一個完整但是錯誤的交代,將屬於中國歷史的箕子朝鮮、衛氏朝鮮、漢四郡、高句麗都納入到了朝鮮史中。其結果不僅“高麗”這一我國古代邊疆民族使用的稱號,為源出於三韓的新羅的繼承者王氏政權冒名頂替,而且作為王氏政權繼承者的李朝,又將箕子朝鮮所用的“朝鮮”戴在了自己的頭上。
因此,王氏高麗並不是高句麗的繼承者。漢代興起於朝鮮半島的馬韓、辰韓、弁韓發展為新羅、百濟;百濟為唐朝滅亡,新羅又為王氏高麗取代;後來李氏朝鮮取代王氏高麗,最終發展為近代韓國與現在的朝鮮半島南北朝。這些政權的疆域從來就沒有超出過朝鮮半島及其附屬島嶼。
歷史歪曲
高麗王朝自稱繼承高句麗,自《舊五代史》開始,歷代正史卻將不分高氏高句麗與王氏高麗王朝,並承認兩者有繼承關係。關於中國史書不辨兩個高麗的原因,從《續資治通鑑長編》卷323宋元豐五年(1082)二月己巳條可以看出:“史館修撰曾鞏言:‘竊考舊史,高句驪自朱蒙得紇升骨城居焉,號曰高句驪,因以高為氏,歷漢至唐,高宗時其王高藏失國內徙。聖歷中,藏子德武安東都督,其後稍自為國。元和之末嘗獻樂工,自此不復見於中國。五代同光、天成之際,高麗王高氏復來貢而失其名。長興三年乃稱權知國事王建遣使奉貢,因以建為王。建子武,武子昭,昭子伷,伷弟治,治弟誦,誦弟詢,相繼而立。蓋自朱蒙至藏,可考者一姓九百年,傳二十一君而失國。其後,復自為國,而名及世次興廢之本末,與夫王建之所始,皆不可考。” 高句麗21王的譜系清晰可考,但高句麗滅亡之後幾百年,怎么會出現一個王建的高麗來,史館坦承“皆不可考”。然而,王氏高麗向宋朝奉上了一個將王氏高麗和高句麗連線起來的“高麗世次”,公式繼承高句麗社稷。中國各政權從此不辨兩個高麗,承認高氏高句麗與王氏高麗王朝有繼承關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